CHANG, Yu-Chieh
2 min readJul 24, 2019

--

【2019.07.05 更新】有網友指出,Q的中文字應寫作「#䊆」。

目前我從「䊆」(ㄑㄧㄡˇ或ㄐㄧㄡˋ)繼續往下找,「䊆」的字義是「熟乾米粉」,通「糗」指熟的米、麥等乾糧。

有看到一種說法是「䊆」在《康熙辭典》的原音是「其九切」,好像和「Q」的聲調稍微不一樣,但有轉音的可能性。

不過在客家委員會製作的這份《嘉義市鹿寮里客家方言島的語言使用調查》(https://cloud.hakka.gov.tw/…/pu…/Attachment/42201273771.pdf…)當中,第 30頁就有列出「䊆」:

【䊆】(kHiu11)形容食物咬勁有彈性,耐咀嚼。

我想「䊆」就是Q的可信度很高。

/

另一方面,《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》使用了另一個中文字「𩚨」來形容Q
𩚨:(食丘)左邊是「食」右邊是「丘」,Unihan編碼:U+296A8。

《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》(https://twblg.dict.edu.tw/holodict_new/result_detail.jsp…)寫到:

閩南語讀音:khiū,形容食物柔軟而有彈性、韌性。例句:紅龜粿真𩚨。Âng-ku-kué tsin khiū. (紅龜粿很有彈性。)

漢語讀音:ㄊㄧˊ,通「䬫」,䬫餬=醍醐,只有「䬫餬」這個用法。
或許「𩚨」的音和現在的「Q」音相同,但考量到字義,以及客語裡面「䊆」(kHiu11)也是Q的音,「䊆」可信度最高。

--

--

CHANG, Yu-Chieh
CHANG, Yu-Chieh

Written by CHANG, Yu-Chieh

大阪大学人間科学研究科グローバル共生学講座、清大工科系畢,現職為網路媒體新聞編譯,曾居日本大阪,現已搬回台北。關注議題包括:台日・LGBTQ+・移民工・慰安婦・核電。合作邀約請洽:yuchieh_osaka@outlook.com

No responses yet